在往期文章,我們聊過暴脾氣的孩子,是一群被誤解的孩子。他們因為年齡小,認知能力、語言能力以及大腦負責情緒調節(jié)的部分發(fā)展還不成熟,缺乏處理問題的靈活性,容易表現(xiàn)出暴躁和不安。發(fā)脾氣本身是無害的,壓抑憤怒不表達反而影響深遠。我們真正希望看到的,不是孩子從不胡鬧、發(fā)脾氣,而是可以“好好生氣”。對于父母而言,真正具有挑戰(zhàn)性的,也是如何與一個暴脾氣小孩相處。有家長曾抱怨孩子脾氣大還死犟,哪里不合他的心意了,他就開始哭鬧,急起來還會拳腳相加,有一次不高興,甚至拿起扔水杯砸人。生活中,像這樣暴脾氣小孩,因為不懂得如何用合理的方式表達情緒、控制情緒而吃了不少虧。一方面,他們無法好好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,另一方面頻繁地發(fā)脾氣,也使他們和爸爸媽媽的日常生活充滿困難和挑戰(zhàn),親子之間出現(xiàn)隔閡。
生氣是一種極其正常的生活狀態(tài)。生氣的表達,目的是表達反對意見、改善心情,獲得積極的改變。只是,你需要一點技巧,來規(guī)避生氣帶來的惡劣影響。
這段話對于喜歡發(fā)脾氣的孩子來說同樣適用,比起不發(fā)脾氣,他們更需要學習“好好生氣”的技巧。
很多小孩,一鬧脾氣會被長輩嚴厲呵止,鮮少有大人對孩子的負面情緒表示接納。其實,每個人都要有時間讓情緒平靜下來,孩子也一樣,需要有釋放情緒的時間,只有親身體會各種情緒,才能更深刻地認識情緒、學會調節(jié)情緒。美國兒童心理學家貝姬·肯尼迪在《看見孩子》也曾說:
“透過發(fā)脾氣的表象,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痛苦持續(xù)蓄積的孩子,其中有沮喪、失望、嫉妒、悲傷或憤怒。”
如果父母能夠敏銳地覺察到孩子的情緒并做出恰當?shù)姆磻?,比如接納、共情、寬慰,孩子慢慢地就能減少哭鬧。相反,父母如果經(jīng)常在孩子面前表現(xiàn)出不耐煩或者拒絕,反而讓孩子更加崩潰。
想讓孩子學會好好發(fā)脾氣,大人要先懂得接受孩子負面情緒存在,讓孩子明白:“你有生氣、憤怒的權利,它不過是眾多情緒中的一種,爸爸媽媽不僅不會因此指責你,而且就在這兒陪伴你。”你可以抱著孩子,拍拍他的背,讓他的情緒“飛”一會;你也可以坐在他旁邊,陪伴他,陪他默默地哭泣;對情緒激動的孩子,不妨抱著他到安靜的環(huán)境里待一會兒……在這個過程中,家長能做的只有耐心一點,再耐心一點,對釋放情感的孩子多一分同情,將孩子的行為當成求助而不是對你的反抗。在你的態(tài)度里,孩子覺得自己被看到了,被理解了,才會平靜下來。《正面管教》中曾經(jīng)提到過,大多的父母認為在生氣時就要解決問題,其實,這是最不適合解決問題的時候。在生氣的時候,孩子接通的是“原始腦”,他們的選擇只有“戰(zhàn)”(爭奪權力)或者是“逃”(后撤,并且無法溝通)。換句話說,孩子發(fā)脾氣時,不必驚慌著急,不要急著說道理,讓孩子冷靜下來,直到能夠用理性大腦來思考時再解決問題才有意義。這個時間,我們先去回應孩子的情緒,看見孩子發(fā)脾氣背后的原因,說出孩子未能說出口的需求,比如:當我們將孩子的需求復述出來,不僅能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,也能幫助我們共情孩子。孩子的詞匯量可能不多,當我們使用大量的情感語言來回應他,不但有利于孩子平復心情,還能幫助孩子認識各種各樣的情緒。孩子在獲得安慰的同時,也漸漸地學會了如何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,也就能夠減少壞脾氣發(fā)生的頻率,促進社交技能的發(fā)展。每個人發(fā)脾氣的形式都是不一樣的,有的人拍桌砸碗、有的人謾罵不停、有的人陰陽怪氣,還有的人冷言冷語……我們很容易產(chǎn)生敵意,呈現(xiàn)對抗狀態(tài),說出傷人的話。其實,這種表達情緒的方法,在大部分的情況下只會激化矛盾,無法帶來相互體諒。我們在教孩子好好生氣,實際上也是在教他們明白如何表達感受。我們所說的“接納孩子的情緒”,并不是指什么都要接納,尤其是一些暴力的行為。有的孩子發(fā)脾氣時,鬧出來的動靜很大,比如亂打、亂踢、亂抓,甚至滿屋子亂扔東西。針對這種情況,需要父母進行干預和制止,讓孩子知道:我們接受你所有的情緒,這并不代表接受你所有的行為。不傷害他人,不傷害自己,不搞破壞,這是我們發(fā)脾氣的底線。你可以抱著孩子到安全的角落,告訴他:“我知道你現(xiàn)在很生氣,你可以哭,可以鬧,但是媽媽不允許你傷害自己,傷害身邊人。”這個過程,不要說教,不要懲罰,你越鎮(zhèn)定,孩子越能感受到安全,越是能在狂怒中平息。等一切都平靜下來后,我們還能與孩子一起回顧當時的情形,他們可能會受益匪淺。比如當孩子從情緒旋渦中平靜下來的時候,我們就可以告訴孩子:“下次你如果覺得委屈了,你要告訴爸爸媽媽,不然媽媽不知道你到底想要什么。”
想要什么、想做什么、為什么一定要這個.......這些需求和感受如何表達,需要父母慢慢去教孩子。如果孩子是因為你拒絕他的無理要求而發(fā)脾氣,這時候簡單向他解釋為什么你要說“不”,并提出一些解決方案,比如為什么不能做某件事,什么時候才能做?當父母不被孩子的哭鬧所影響的時候,大部分孩子就能懂得行為邊界在哪里,這也是規(guī)矩建立的過程。我們可以根據(jù)自己的經(jīng)驗,平時可以教孩子用合理的方式發(fā)泄自己的情緒,盡量不要在“負面”情緒中待太久。比如讓自己平靜下來的技巧:深呼吸可以有效調節(jié)我們的情緒,音樂和畫畫也能夠幫助我們放松。想要發(fā)泄的時候,我們也可以教孩子幾個“妙招”:孩子的情緒管理是一步一步走向成熟的,這個過程很漫長,從小做好孩子的情緒教育,孩子一生都會受益無窮。